【南方日报】护士化身“发明家”,现场亮相“独门绝技”

2024-05-11

      面对哭闹的危重症新生儿,又稳又快地完成采血,一次就能成功;腹部外科手术后,通过“围堵式”截流,阻隔肠瘘液或粪便对伤口的感染;自主研发胸带,保护心脏手术患者的伤口;将一根导管精准地从鼻腔置入肠道……

      5月10日,正值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,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(下称“中山一院”),多名护士展示了他们的“发明家”本领,现场亮相他们在护理工作中创新的“独门绝技”。

 

      新穿刺法将一次股静脉采血操作

      成功率提升至93.5%

      眼前,一名新生儿患者边啼哭边蹬着小脚,身体乱动,不配合采血。这时,护士将患儿置于仰卧位,将一侧大腿向外展开,使其与腹股沟成直角。只见,护士用左手将患儿的小腿与大腿屈曲并拢,用中指、大拇指、食指在患儿大腿上的不同位置点了点,选定位置,以约40°的角度,进行穿刺,顺利完成采血操作。

      “过去,给危重症新生儿做一次股静脉采血操作需两人合作完成,很难一次成功。如今,我们采用新的方法,将一次穿刺成功率提升至93.5%。”中山一院新生儿科专科护士罗美说。

 

image-20240511095110-1

中山一院新生儿科专科护士罗美。

 

      在新生儿疾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中,常需抽取静脉血标本以协助诊断,并了解病情变化,而针对静脉采血困难的危重新生儿,通常会采用股静脉采血。罗美表示,新生儿不配合,尤其是肥胖、严重脱水等患儿,传统的股静脉采血法容易出现定位不准确使穿刺失败、血肿、血栓等后果,导致延误病情治疗,甚至可能带来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。

      为解决这一难题,中山一院新生儿科护理团队创新改良了股静脉三指定位穿刺法,通过改变患儿体位、精准定位、改变穿刺角度,提高穿刺成功率。

      “如今,仅需一名护士就能轻松完成新生儿患者的股静脉采血操作,既提高工作效率,也减少了患儿痛苦。”罗美说。

 

      “围堵式”截流

      将肠瘘治疗成本降至100元

      一个因车祸而出现腹部外伤的患者,在外院手术后出现肠外瘘,肠道内容物沿着一个小口流出了肠腔。由于术后伤口感染,且瘘口位于伤口低洼处,导致造口袋难以直接粘贴,很快,从肠瘘处渗出的消化液沿着伤口不停地渗出,污染并腐蚀着伤口,刺激着周围皮肤,且气味难耐,让患者非常难堪。

      面对这一腹部外科手术少见的并发症,中山一院烧伤外科慢性伤口造口护理专科护士李静用她的“拿手绝活”,以“围堵式”截流的方法有效阻隔了伤口与瘘口,为伤口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。

 

image-20240511095159-2

中山一院烧伤外科慢性伤口造口护理专科护士李静。

 

      她先用油纱覆盖并保护瘘口,再用一块剪裁好的防漏皮搭桥,形成一个支撑面,粘上造口袋收集排泄物,将条状的防漏皮垂直插入,封堵瘘口与伤口之间的空隙,最后用弹力胶布加固边缘。

      这样一来,瘘口被阻隔,排泄物被拦截,减少了伤口感染。

      “这套技术不但能节省人力,更能降低治疗费用,若采用传统的负压伤口治疗方法,可能一次得花1万多元,而我们创新的这套方法操作简单,且治疗成本只需要100元。”李静说,这一方法,让患者的伤口更快愈合,提高舒适度,缩短患者住院时间。

 

      为心脏手术患者研发新型胸带

      “患者佩戴这款胸带不易松脱,更加舒适,在患者中颇受好评。” 中山一院心脏外科护士长吕林华一边展示手里胸带一边说。

      心脏手术后形成的伤口较大,为了减轻伤口张力,防止胸骨裂开,减轻疼痛。目前,临床使用胸带对伤口进行固定和保护。

      在中山一院心脏外科从事护理工作多年,护士长吕林华发现,传统的胸带弊端很多:胸带的固定度不够,患者活动时胸带容易下滑,不能有效固定伤口;材质偏厚,弹性小,限制患者呼吸;材质偏硬且粗糙,导致患者双侧腋下皮肤受损;无视女性生理特征,3个月的佩戴时间影响青春期女性的胸部发育,或引起成年女性胸前区压迫感等。

 

image-20240511095241-3

中山一院心脏外科护士长吕林华。

 

      为此,她所在的护理团队通过改变材质、固定方式、优化细节、进行性别及型号区分,自主设计、研发出一种新型胸带,提高患者舒适度,加快伤口恢复。

      2020年,这款新型胸带成功申请专利,并在2021年进行生产,实现技术转化,目前,已在医院进行应用。“虽然是护理细节上的改善,但切实解决了困扰患者的问题,让护理更贴心。”吕林华说。

 

      超声引导将鼻肠管置管

      成功率提升至97%

      将一根导管从鼻腔植入肠道,如何判断导管的进程和位置?

      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卫政登介绍,该团队采用超声引导的方法,让“不可视”的置管操作变得“可视”,提高置管成功率。

      在重症监护室里,部分重症患者长期卧床,尤其是年老患者,胃肠功能衰弱,无法经胃管进食,需要通过鼻肠管将营养液输送到肠道。“管子插得越深,从口腔里呕出或反流的机会就越小,可以避免肺部感染。” 卫政登说。

 

image-20240511095322-4

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卫政登。

 

      他介绍,过去,为了给患者置入导管,一般要将患者转运至胃镜室,但重症患者往往生命体征不稳定,在转运时存在风险。为了避免转运,护士需要在床边进行导管置入,操作时借助听诊器判断导管走向情况。“不直观,成功率也不高。” 卫政登说。

      如今,卫政登所在的护理团队创新地采用超声辅助置管的方法,已为500余名患者成功植入鼻肠管,将置管成功率提高至97%以上,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。

      现场,多位护士表示,如今,护理工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打针、发药、配合医嘱,而是朝向专科化发展,致力于创新专业技能,给患者提供“专家式”贴心服务。

 

记者 吴雅楠

报道链接:

https://static.nfnews.com/content/202405/11/c8861787.html?colID=0&firstColID=1374&appversion=11100&enterColumnId=&from=weChatMessage

报道日期:2024-05-11